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状元郎 > 第三零八章 大明好舌头(第2页)

第三零八章 大明好舌头(第2页)

写罢凝视良久,终于释然。原来自己先前太过拘泥于“尊孔”二字,反忽略了圣人之道本为济世救人,而非空谈义理。考试作文固然要合规矩,但真正在仕途上行走,还需懂得变通与务实。

次日清晨,苏录再次踏入贡院。

今日乃复试之期,考的是经义策论一道大题,题目由大宗师亲出,当场宣读。

云板响后,书吏捧牌而出,高声诵道:

“今有郡守苛察小民,动辄加刑;又有县令宽纵盗贼,任其横行。二者皆致民怨沸腾,地方不宁。试问:为政之道,当严乎?当宽乎?宜如何调停其间,使上下咸服,风俗归厚?”

苏录听罢,心中一震。

这题看似寻常,实则锋芒毕露,直指当下官场积弊。更妙的是,它并未限定出处,允许自由发挥,正是检验真才实学的试金石。

他闭目片刻,脑海中浮现出昨日所悟:“德为主,政为辅,刑为戒。”于是提笔疾书:

“臣闻政宽则民慢,政猛则民残。慢则乱生,残则怨起。故善治者,如调琴瑟,松紧适宜,乃得其和……”

文章开篇以比喻立论,继而引《尚书》“宽而栗,柔而立”,《左传》“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层层推进。中间列举历代兴衰之鉴:汉初约法三章而天下安,武帝酷法治民而户口减;唐太宗宽仁待下而四夷宾服,玄宗后期奢纵致安史之乱。最后归结于“执两用中,因时制宜”,提出“教化先行,法令随附;惩恶务速,恕过宜宽”的十六字方针。

全文三千余言,洋洋洒洒,既有史实支撑,又有现实关怀,尤以结尾一段最为动人:

“昔子产治郑,人谓其猛。然三年之后,路不拾遗,民不忍欺。孔子叹曰:‘善哉为政!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然则猛非好猛也,不得已也。若能使民有耻且格,则刑措不用可也。是以圣王之治,不在威赫之极,而在潜移默化之深。愿陛下慎选守令,崇德尚贤,使天下知所趋向,则宽严自得其中矣。”

待他搁笔时,日已西斜。

全场考生陆续交卷离场。苏录最后一个起身,将厚厚一叠答卷呈上。钟钧承接过时,特意多看了他一眼,眼中竟有一丝赞许之色。

三日后,放榜之日。

晨雾未散,贡院门前已是人山人海。鼓乐齐鸣中,红榜高悬。

第一名,苏录。

全场哗然。

紧接着,第二名、第三名依次揭晓,皆非省城大户子弟,而是来自各县寒门。众人这才恍然:此次院试,大宗师竟有意打破门第之限,专取真才!

消息传开,舆论鼎沸。有称颂者,谓“天子求贤若渴,宗师慧眼识珠”;亦有不满者,暗讽“乡野竖子,侥幸成名”。然木已成舟,秀才功名已定,谁也无法更改。

当晚,林知县果然设宴款待新科秀才。席间觥筹交错,笑语喧阗。林知县亲自为苏录斟酒:“你可知这次榜首不易?全省三百余名考生,你三场皆优,尤以策论一篇震动主考。大宗师批语曰:‘观其文,如见其人。胸有丘壑,志存高远,他日必为国家柱石。’”

苏录惶恐起身:“学生何德何能,敢当如此赞誉?”

林知县笑道:“不必谦虚。你知道为何这次案首落在你头上?不仅因文章好,更因你敢说实话。别的考生写策论,尽是套话空言,唯有你,直面时弊,提出对策,且条理分明,切实可行。这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材!”

席散归家,苏录独坐灯下,久久不能入睡。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书案之上。他翻开日记本,郑重写下一行字:

“余以布衣应试,三场终毕,幸列榜首。非才智过人,实赖平日积累,临场不乱,敢言所知。然功名初得,前路漫漫。自此以往,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负所学,不负初心。”

笔尖微顿,他又添了一句:

“所谓‘状元郎’,未必是指金榜题名之日,而是从此踏上为民请命之路。”

远处传来打更声,悠长而坚定,仿佛在回应他的誓言。

苏录吹熄蜡烛,躺下安寝。梦中,他看见自己身穿绯袍,立于朝堂之上,面对万民疾苦,朗声道:

“政不在威,在仁;治不在严,在公。吾将以德化俗,以礼正心,使天下无枉法之人,亦无含冤之泪。”

东方渐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