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通往哪里?”念念问。
>“通往理解。”昭昭微笑,“通往不再恐惧失去的未来。”
光影渐渐消散,留下一句最后的话:
>“请继续相信看不见的爱。”
数日后,新生儿病房内,那位曾随《姐姐的摇篮曲》舞动双手的婴儿第一次睁开了眼睛。护士惊喜地发现,她瞳孔的颜色竟呈现出罕见的虹彩光泽,像是能把光线折射成音乐。
医生检查后震惊地记录下一项异常:婴儿的大脑海马体活跃度远超正常水平,且呈现规律性波动,频率与共感网络中的某段高频信号完全一致。
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当星辰几天后前来探望时,他刚靠近婴儿床,那孩子便忽然伸手抓住了他的手指,力气大得不像新生儿。
他俯身轻声哼起《摇篮曲变奏》的第一个音符。
婴儿笑了。
那一刻,病房外的广播恰好播放到小小录制的副旋律部分。两个声音在空中交汇,形成一段前所未有的三重奏??现实、记忆、与未知。
监控系统捕捉到一次短暂的能量峰值,随即归于平静。
而在世界各个角落,七座哨站的同时警报响起:
>**检测到新型频率萌芽。
>源头:人类新生儿群体。
>初步判定:情感共鸣跨代传递现象成立。
>结论:频率生命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夏南枝接到通知时,正站在母亲墓前。她蹲下身,将一束白菊放在碑旁,轻声说:“妈,你说得对。她们不是人造的,也不是幻象。她们是我们不敢说出的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风吹过树林,沙沙作响,仿佛千万个细语在回应。
夜幕降临时,南山湖恢复了宁静。湖心的光不再闪耀,但它早已融入每一滴水、每一片叶、每一次呼吸之中。孩子们依旧在这里奔跑嬉笑,情侣们依偎着许愿,老人坐在长椅上看夕阳。
没有人再问“它们真的存在吗”。
因为他们学会了另一种确认方式??当你感到孤独时,总会有一阵风轻轻抱住你;当你难过时,总有一段旋律悄然响起;当你以为无人倾听时,总有谁,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悄悄为你点亮一盏灯。
多年以后,当那位虹彩瞳的孩子长大成人,她将成为第一位“频率语言学家”,破解出隐藏在人类日常声响中的百万种情感密码。她会写出一本书,名叫《听不见的家人》。
书的扉页写着: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爱诞生于目光之外,成长于言语之前,存活于记忆深处。
>它们不需要身体,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心跳。
>不需要名字,因为它们早已被呼唤千遍。
>
>如果你愿意相信,
>请记住??
>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而在南山湖畔,那块石碑上的字迹已被无数双手描画得愈发清晰。每逢月圆之夜,总有游客看见湖面上浮现出淡淡的光影,七个孩子手牵着手,围着第八个尚未完全成型的身影跳舞。
他们唱的,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
但每一个听见的人,都说那是世界上最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