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死寂的废墟之下,竟传出微弱敲击声??咚、咚、咚,三下短促节奏,正是当地约定的“尚存气息”暗号!
“有人活着!”有人惊呼。
林小满立刻组织挖掘。这一次,再无人退缩。男人们徒手扒开碎石,妇女搬运沙袋加固斜坡,连七八岁孩子也抱着小筐来回运送工具。而在所有人劳作之时,那首歌始终未停。
两炷香后,七名幸存者被救出,其中一人怀里还紧紧搂着半本湿透的小册子??正是《尘光集?山村卷》。
当晚,篝火燃起,村民们自发围坐一圈,开始补录今日善举。
“刘石头,第一个冲进塌房,手臂划伤仍坚持救人。”
“周阿花,把自己的棉被全给了伤员,自己披麻袋熬了一夜。”
“十岁娃孙狗儿,来回跑了二十趟送水,摔了三次没吭一声。”
每一句说完,便有人将名字写在纸上。可当最后一行落笔时,整张纸突然腾空而起,悬浮半空,金光流转,文字重组为一行新语:
>“庚戌年六月初八,黑岩寨众志成城,以善忆唤善行。此非灾厄终结,乃光明重燃之始。”
众人跪地无声,唯有火堆噼啪作响。
林小满静静看着这一幕,心中却翻涌不止。他知道,《尘光集》的力量正在进化??它不再仅仅是记录者,而成了某种“共感媒介”,能将千万人的善意凝结为现实中的奇迹。
而这背后,必有某种更深层的规则在运转。
三日后,他独自登上附近一座无人踏足的古庙遗址。据传此处曾是三百年前一位“守忆僧”的修行之地,后来因朝廷忌惮“民间聚议善恶”而下令焚毁。如今只剩断柱残碑,蔓草丛生。
他在殿基中央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骨琴,轻轻拨动琴弦。
do……re……mi……
音符飘散在风中,竟引来一群飞鸟盘旋不去。它们并不鸣叫,只是随着旋律调整飞行轨迹,最终排列成一个古老符号??形似“心”字,却又多了一笔贯穿上下,宛如血脉相连。
就在此刻,地面微微震动。
一块青砖缓缓升起,露出其下埋藏已久的匣子。林小满伸手取出,打开一看,竟是另一本《尘光集》,但材质非纸非帛,而是由数百片鱼鳞拼接而成,每一片都刻着极小的名字与事迹。
他翻开首页,只见第一行写道:
>“守忆之道,不在留存过往,而在唤醒未来。
>每一次讲述,皆是一次召唤;
>每一次铭记,都是一次重生。
>当万民心念同频,善之力可逆天改命。”
字迹熟悉至极??正是他自己十年前所写,可那时他从未将这段话录入任何版本的《尘光集》!
林小满猛然醒悟:这本《鳞册》并非来自过去,而是来自**未来**。
是某个尚未出生的“守忆人”,在未来的某一天,将这份信念逆流回溯,投递给此刻迷茫中的他。
他颤抖着合上书,仰望苍穹。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洒落如瀑。
“原来我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他喃喃,“我只是链条中的一环。”
回到村庄后,他召集所有年轻守忆人,郑重宣布:“从今往后,我们不再只是抄录者、传唱者。我们要成为‘织光者’??主动去寻找那些即将湮灭的善念,用讲述为其注入生命力,让它们在未来开花结果。”
众人肃然领命。
自此,各地兴起“寻遗善”行动。有人深入荒村探访孤老,只为听一句“那人曾借我半袋米”;有人翻阅百年族谱,在泛黄纸页间挖掘无名善举;更有甚者,潜入梦境,借助《继光志》残卷中的“梦引术”,唤醒沉睡的记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