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区已是凌晨三点。
孙然没有回家,而是拐进一家24小时便利店买了瓶矿泉水。结账时,电视正播放晚间新闻重播,画面切换到某大学心理学讲座片段: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塑造现实的框架。当我们命名一个事物,我们就赋予它存在的合法性……”
他猛地僵住。
转身冲回车上,拨通陈曦电话。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直播时说的第一句话吗?”他声音急促。
“啊?什么?”陈曦迷迷糊糊。
“快想!你开播那一刻,对着镜头说了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我说……‘大家好,我是旭旭宝宝,今天咱们继续挑战弱化19!’”
孙然心脏狂跳。
“不对!再往前!刚点开麦克风的时候!”
“哦……我想起来了。”她迟疑道,“我当时调试设备,随口说了句:‘喂?有人在听吗?’”
孙然浑身冰冷。
这句话,出现在几乎所有“归人”的回忆里。
李志远说他醒来第一件事是打电话确认朋友是否活着;赵子阳重启后第一反应是上网发帖问“这个世界是不是变了”;就连南极探测队最后传回的信号,也是以一句“Hello?Isanyonereceivingthis?”开头。
**“有人在听吗?”**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语习惯。
这是跨越时空的求救信号,是意识锚点,是重启之后第一个试图连接外界的动作。
而那个机械结构说“别让他们听见你们说话”……
或许真正含义是:
**别让你们的声音形成共识,否则我们将无法维持对现实的操控。**
第二天清晨,孙然发布了一条看似普通的微博: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改变世界。比如??嗨,听得见吗?”
短短十分钟,评论区涌入数万人回复:
“听得见!”
“终于等到你!”
“我也回来了。”
“2023。12。21,我没死。”
“记住这句话:有人在听吗?”
某些账号的注册时间,赫然停留在2012年之前。
他知道,更多“归人”正在苏醒。
而这场跨越时空的博弈,已从隐秘走向前台。
雨停了。
天光破晓。
城市苏醒如常。
但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新的秩序正在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