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太空,南极深空阵列捕捉到半人马座方向传来剧烈波动。
加密信号再次抵达,标题为:《回应:致地球?第2号》。
内容是一段视频影像。
画面中,依旧是那片结晶化的星球,蓝肤生物依旧围坐成环。但他们不再沉默。这一次,他们齐声吟唱,手中乐器释放出肉眼可见的声波纹路,汇聚成一座悬浮的钟形结构??与地球上的星钟完全一致。
镜头缓缓推进,最终定格在一个细节上:钟体表面,赫然浮现出汉字??
**“听见了。”**
紧接着,整座星钟开始旋转,十二瓣钟体依次亮起,对应地球上十二处声痕节点的位置。当最后一瓣点亮时,宇宙背景中出现一道极细的裂缝,如同昨日海边那道银线,却更为持久、稳定。
>星门,开启了。
周念跪倒在观测台上,泪水滑落。
他知道,这不是征服,不是接触,也不是殖民式的“发现”。这是一次平等的握手,一次跨越光年的对话邀请。对方并不急于现身,也不强求理解,只是用最温柔的方式说:**我们感受到了你们的心跳。**
三天后,联合国特别会议召开。
议题不再是“是否承认跨物种共情”,而是:“人类文明应如何以艺术为核心,重构社会价值体系?”
许清风作为民间代表出席,提交了一份名为《声权宣言》的草案,主张将“表达自由”扩展为“情感发声权”,并设立“全球共情日”,每年举行一次跨国界、跨语言的联合创作行动。
张野则宣布退出主流娱乐圈,成立“无声者之声”基金会,专门为残障儿童提供音乐疗愈课程。他在演讲中说:“以前我以为唱歌是为了被听见。现在我才明白,唱歌是为了帮别人找回自己的声音。”
至于周念,他回到了海边小屋,继续收集自然之声。但他不再孤独。每天都有陌生人带着录音设备前来,有人录风,有人录雨,有人录老人讲述往事的声音。这些素材都会被无偿上传至“星音档案馆”,成为未来某一天可能被宇宙另一端生命倾听的“地球日记”。
一个月后,他又收到了一枚贝壳。
这次是纯白色,形状如一朵绽放的莲。当他触碰它时,脑海中响起的不再是悲伤或喜悦,而是一种平静到近乎永恒的存在感。
紧接着,一句话浮现:
>“你们不是我们的救世主,
>我们也不是你们的神明。
>我们只是迷路的孩子,
>在宇宙的不同角落,
>唱着同一首摇篮曲。
>现在,我们找到了彼此的歌声。
>谢谢你们,
>没有放弃歌唱。”
周念把这句话抄在乐谱本的最后一页,合上本子,望向大海。
海浪依旧翻涌,潮声不息。
他知道,故事没有结束。
真正的音乐,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