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礼这个白手起家的年轻富豪,在亚洲甚至全球还是有点名气的。
毕竟类似的例子极少,他又是做传媒和互联网这种高曝光产业,本身的经历也具备一定的传奇性,在渴望成功的这个背景下,少不了各种报道和讨论。。。。
夜色渐深,北京城的灯火如星子落凡尘,映照在黄枝书房的玻璃窗上。他合上日记本,指尖还残留着笔尖划过纸页的微温。窗外风轻,树影婆娑,仿佛有谁在低语,又似是时间本身在悄然流动。
他起身倒了杯温水,目光落在书架角落那台老式录音机上??那是陈婉生前用过的教学设备,曾录下无数节语文课、诗歌朗诵与学生辩论。如今它早已不再播放课文,而是被林晓协助改装成“清源”初代语音数据库的物理备份装置,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守着一段未竟的启蒙之路。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影子网络”系统的自动警报:**S级威胁《认知战争白皮书》第一卷出现首次动态响应??其加密层已被某种未知算法轻微扰动,持续时长约3。7秒,未触发数据泄露,但存在试探性接触痕迹。**
黄枝眉头一凝,立刻调出后台日志。监控画面显示,扰动源并非来自境外服务器集群,而是一个嵌套于国内某高校开放科研平台中的边缘计算节点。更诡异的是,该节点注册身份为“匿名学术合作项目”,IP归属地标注为贵州铜仁??正是他昨日离开的那个苗寨附近。
“巧合?”他低声自问,随即摇头。在这场战争里,没有真正的巧合。
他拨通林晓电话,声音沉稳:“查一下铜仁师范学院最近接入‘光之种子’测试网的所有终端设备,尤其是带有AI辅助分析模块的教学实验组。”
“你怀疑……他们已经开始渗透教育系统?”林晓语气微紧。
“不是怀疑。”黄枝望着窗外,“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战场。孩子是最柔软的目标,也是最坚固的防线。敌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播种谎言的机会。”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清源”内网权限通道,将“凤凰徽章”认证等级提升至三级,并授权念真所在班级的“真相小队”接入初级舆情模拟训练模块。这是前所未有的破例??以往此类功能仅限公安、媒体及高校研究人员使用。
但他知道,被动防御的时代已经结束。真正的全民查证能力,必须从儿童的认知建构期开始植入。就像阿婆教孩子们用手电筒驱散黑夜一样,技术可以简陋,信念却要明亮。
凌晨两点,林晓回信:**铜仁师范学院确有一台编号TJ-0927的便携式查证终端,在过去48小时内多次尝试连接“白皮书”加密页面,最后一次操作时间为今晚1:15,内容为上传一段音频文件,标题为《母亲的课》。**
黄枝心头猛然一震。
《母亲的课》??那是陈婉最后一堂公开课的原始录音名称。她讲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最后十分钟她说:“我们今天学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要学会分辨:哪些东西该拿进来,哪些该挡在外头。思想的国门,比国土更需要守护。”
这段录音从未公开发布,仅存于黄枝私人存储和学校档案馆磁带中。它是私人的记忆,也是精神的火种。
而现在,它被人复制、上传,并试图通过一个偏远地区的教育终端反向注入“影子网络”。
目的何在?是挑衅?还是……污染?
黄枝立即启动“镜渊协议”的二级反追踪程序,同时通知周院士团队紧急封锁所有“光之种子”原型机的数据回传接口。他不敢赌??如果敌方已掌握部分量子水印逆向解析技术,那么哪怕一次看似无害的数据交互,都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裂缝。
天亮前,初步调查结果出炉:TJ-0927号终端属于一名支教老师,名叫吴芸,三十岁,毕业于华东师大新闻系,三年前自愿前往湘西山区任教。她在当地组织了一个“少年传媒社”,带领学生制作校园广播剧、拍摄辟谣短视频,深受孩子们喜爱。
她的个人笔记中写道:“我想让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接受信息,而是学会提问。这不是对抗谁,而是给他们一双看清世界的眼睛。”
完全无辜。
可越是纯洁的理想主义者,越容易成为认知战的突破口。
黄枝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教室里的黑板??“不信,不盲,不退。”还有念真添上的那一句:“我们一起照亮。”
如果有人利用这份纯粹去传播虚假的“真实”,比如伪造一段“陈婉遗言”式的煽情录音,再借由这些天真热情的孩子口口相传……那将比任何黑客攻击更具破坏力。公众会对“清源”产生根本性质疑:你们一边倡导真相,一边纵容伪造情感?
这正是敌人想要的??不是摧毁系统,而是腐蚀信任。
他当即致电教育部网络安全办公室,建议暂停“光之种子”前三批设备的远程升级功能,改为本地离线运行模式;同时请求派遣可信技术人员赴铜仁实地核查终端来源与使用记录。
“不能惊动任何人。”他强调,“尤其是那位吴老师。她若知道自己成了棋子,可能会崩溃。”
安排完毕,他冲了杯浓茶,坐在书桌前静静翻看吴芸上传的那段《母亲的课》音频元数据。波形图平稳,频谱干净,没有任何数字篡改迹象。可就在第12分38秒处,隐藏着一段极微弱的次声波信号,频率低于人类听觉阈值,但恰好能被高灵敏度AI语音模型捕捉并解码。
黄枝将其放大还原,屏幕上跳出一行文字: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我已经进入了你的系统。你以为你在保护孩子,其实你在把他们变成武器。下一个节点,将在掌声中最热烈的地方醒来。”
署名:**观测者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