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三年,并州再无使者前来。
赵承继续推行新政:设立“夜校”,教农妇识字算账;修建“义医馆”,免费救治伤病;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长城沿线开辟“和平市集”,允许胡汉互市,唯独禁止贩卖兵器与奴隶。许多草原部落因此转而归附,并州边境竟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安宁景象。
然而,真正的风暴总在平静之后。
建兴十二年春,赵承接到一封匿名密信,来自洛阳宫廷内侍。信中揭露:司马懿已密令幽州刺史发动“清边行动”,将以剿灭“叛党余孽”为名,调集十万大军南下,先行铲除赵承及其核心班底,而后全面接管并州。
与此同时,北方传来警讯:一支神秘部队正在漠南集结,旗帜既非拓跋,也非柔然,而是绘有一只金色乌鸦??那是匈奴老贵族秘传的图腾,象征“复仇之羽”。
赵承立刻意识到,这是司马懿勾结旧匈奴势力,企图制造内外夹击之势。若处理不当,不仅并州危矣,整个北疆都将陷入战火。
他连夜召集诸将,宣布一项前所未有的决定:“我要亲自赴洛阳。”
众人哗然。
“这是陷阱!”韩岱怒吼,“你一进城,立马就会被扣押!”
赵承摇头:“正因为是陷阱,我才必须去。他们想要的是名分上的臣服,而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若我能以谈判拖延时间,同时让百姓做好备战准备,便可化险为夷。”
“那你带上三千精兵同行!”
“不行。”赵承微笑,“我若带兵,便是挑衅。我只带十人,且全是文吏与工匠。我要让他们看到,我不是去打仗的,是去谈民生的。”
十日后,一辆简陋马车驶出晋阳南门。车上坐着一位粗布戎装的男子,胸前铁牌未摘,面容平静如水。沿途百姓闻讯赶来,默默伫立道旁,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递上干粮清水,更多人只是流泪注视,仿佛送别亲人远行。
三个月后,洛阳城外。
赵承一行被拦于郊亭。禁军层层包围,刀枪林立。一名宦官宣读诏书,责令其卸甲步行入城。
赵承解下佩剑,交给随从,然后独自走向城门。
就在他即将踏入之时,忽听身后传来喧哗。回头望去,只见远方烟尘滚滚,一面黑底红边的大旗迎风招展,旗下万人列阵,皆披虎贲铁甲,手持长矛,静默肃立。
是李昭亲自率军护送至此,止步于十里之外,以示尊重朝廷,却又不容侵犯。
城楼上,司马懿凭栏而望,久久不语。
最终,他挥了挥手:“放他进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赵承并未求官,也不争权,反而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并州十年发展规划书》,详述如何治理荒地、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建立义学,并主动提出每年向中央输送五千石粮食作为“协饷”。
朝中大臣无不震惊。这哪里是割据军阀?分明是一位心系天下的能臣!
司马懿虽知其中有诈,却无法反驳。若拒绝接受协饷,等于承认不愿边疆安定;若发兵讨伐,则必激起民变,且李昭大军仍在城外虎视眈眈。
最终,只得暂时妥协,赐赵承“护国将军”虚衔,允其自治如故。
赵承归途之中,路过一座小镇。夜宿驿站时,一个小女孩敲门进来,手里捧着一块手工打造的铁牌,上面歪歪扭扭刻着“我也要守门”。
赵承接过,笑着问:“你不怕风雪?”
女孩坚定地点头:“不怕。爷爷说,只要心里有火,再大的雪也能融化。”
赵承望着窗外星空,忽然明白了赵基当年为何选择离去。
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唯有将信念种进千万人心中,才能真正守住这片土地。
风吹过,炉火未熄。
晋阳城头,那面虎旗依旧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