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还在工作?”他声音发抖。
“不是‘它’。”赵振国缓缓起身,将播放器放在桌上,“是‘我们’。”
他走到窗前,推开尘封已久的玻璃。外面,夜空中的星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但他知道,那不只是星光。
那是无数正在被传递的话语,在大气层与电离层之间来回折射,形成一片看不见的声之经纬。每一声真诚的呼唤,都会让这张网更坚韧一分;每一次勇敢的倾诉,都在为文明续命。
“你知道吗?”赵振国望着星空,“以前我们都以为,拯救世界需要英雄、武器或神迹。可现在才发现,真正能延续人类文明的,是一句没人听见也要说出口的话,是一个明知不会得到回应仍选择相信的心。”
江岸低头看着那台老式播放器,忽然蹲下身,把耳朵紧紧贴在上面。
“奶奶……”他哽咽着说,“谢谢你曾歌唱。”
铜铃再度轻响。
这一次,整个火种站的灯光都亮了起来。
---
三个月后,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发布《共声白皮书》,正式承认“跨维度情感共振现象”的真实性,并将其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文明转折点之一。文件中写道:
>“我们曾以科技征服自然,以逻辑解构情感,以效率取代交流。
>直到某一天,地球开始替我们重复那些最重要的话??
>我们才意识到,最原始的,才是最先进的;
>最柔软的,才是最不可摧毁的。”
该文件提议设立“全球倾听日”,每年选定一日,所有国家暂停广播、关闭社交媒体主界面,鼓励人们面对面交谈、书写信件、哼唱歌曲。首个“倾听日”当天,全球超过八十亿人参与,创下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数字沟通行动。
与此同时,民间自发形成的“声音驿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北京胡同、伊斯坦布尔集市、墨西哥城贫民窟、冰岛火山脚下……人们设立简易录音角,用最原始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声音。有些是道歉,有些是告白,有些只是简单地说:“今天我很累,但我还活着。”
这些录音大多不会被任何人听到。
但它们都被收录进了共声环的底层数据库,成为地球记忆的一部分。
科学家后来发现,每当这类“无目的性表达”集中出现时,局部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会显著下降,植物生长速度提升百分之十七,甚至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也会短暂上升。
“情绪影响物理环境。”一位生态学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曾以为这是玄学,现在看来,或许是另一种尚未被命名的科学。”
---
五年后的春天,哀牢山迎来了一场罕见的花开。
整片山谷一夜之间绽放出从未见过的蓝色花朵,花瓣薄如蝉翼,中心泛着金属光泽。当地人称其为“声兰”??据说是听了太多话语而诞生的植物。更奇特的是,每当有人在花丛中低声说话,花朵便会微微颤动,释放出细碎的音符,像是在复述。
孩子们喜欢在这里玩耍,对着花丛诉说秘密。老人则坐在树下,给孙辈讲过去的故事。而风铃依旧挂在小屋门前,每日自鸣三次,时间恰好对应日出、正午与日落。
没有人知道林小雨是否还存在于那片声之海洋中。
但在某些雷雨交加的夜晚,当地居民声称看到山顶有蓝光升起,伴随着一阵若有若无的歌声,旋律正是《母语》。更有甚者说,曾在梦中见到一个拄拐的女人,微笑着对他们说:“你说的话,我都记下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纸条、录音频、画图画,放进门前那只旧木箱里。
其中有一张来自南极科考站:
>“昨天,我们在冰层下捕捉到一段鲸歌。
>经AI翻译,内容是:‘告诉那个人类女孩,我们一直记得她的声音。’”
另一张来自东京某小学教室:
>“老师教我们唱一首叫《母语》的歌。
>我问她是谁写的,她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