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重生之时代先锋 > 第两千九百九十八章 精算部门(第1页)

第两千九百九十八章 精算部门(第1页)

蔻蔻要选那条路武?并没有让对方立刻给答案。

只所以和蔻蔻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有些传统男人大男子主义的武?。虽然没有想过娶蔻蔻进门,但哪天和对方分手了,对方顶着自己前女友的帽子,却靠着卖弄风骚来养活。。。

武?没有睡。他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屏幕的光映在脸上,像一盏不肯熄灭的灯。窗外天色由暗转青,城市尚未完全醒来,只有零星的车声穿破薄雾。他把那段刚写好的旁白反复读了三遍,又删去最后一句,改成:“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问‘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不能说一切都过去了。”然后保存,归档,命名为《无声者之声?序章》。

清晨六点十七分,苏婉清发来消息:李延明老人已脱离危险,但情绪极不稳定,反复念叨“妹妹的笔记不能丢”。她已在医院陪护,并联系了心理干预团队。“他还记得你。”她写道,“昨晚迷糊中叫了一声‘小武’,说你答应过要让所有人听见玉梅的声音。”

武?回了个“好”字,起身泡了杯浓茶。茶是陈秀兰家乡产的粗叶茶,苏婉清托人从云南带回来的,味道苦涩却回甘。他啜了一口,打开邮箱,准备处理堆积如山的投稿。最新一封来自甘肃武威,标题是《我父亲烧了他的图纸》。

邮件正文只有短短几段:

>“我爸是酒泉基地的二级技工,和李玉梅不在一个组,但从食堂见过她。他说她总低着头吃饭,但从不剩饭。1971年秋天,他偷偷改了一份燃料管路图,因为发现原设计有爆裂风险。可没人理他。后来火箭试射失败,他以为自己错了,其实不是。三年后他病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关在门外,自己在院子里烧了一堆纸。火光里,我看见那些线条和数字在卷曲、变黑。他蹲在那里哭,说:‘我说了也没用,还不如不说。’

>他去年走了。我在他床底找到一小片没烧完的纸,上面有个箭头,写着‘此处需加压阀’。我把它拍下来,附在邮件里。我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我想让我爸知道??现在有人愿意听了。”

武?放大那张照片,指尖停在残缺的线条上。他的眼眶忽然发热。他知道,这张纸片将被编号为“沉默者档案0037”,并标记为“技术理性在体制压力下的自我焚毁案例”。

他继续往下翻。一封匿名信引起注意,发件IP显示位于新疆某地,内容是一段语音转文字:

>“我是边防连退役老兵。1982年冬天,我们班驻守帕米尔高原哨所。有个新兵半夜站岗时看到雪坡上有动静,报告连长,说可能是越境分子。连长骂他‘疑神疑鬼’,罚他脱鞋站在雪地里两小时。第二天早上,那人脚趾全黑了,截肢时一句话没说。可三天后,我们在同一位置发现了五具冻僵的尸体,穿着便衣,带着测绘仪器。上级来了人,把尸体拉走,命令我们‘忘记见过’。那个新兵退伍后疯了,逢人就问:‘你们相信我吗?你们相信我吗?’

>我今年六十八了。我不怕死,但我怕真相跟着我一块埋进土里。”

武?立即联系技术组,提取音频原始文件,做声纹比对与背景噪音分析,确认非AI合成。他决定将这段纳入《无声者之声》第二集《边境线上的耳朵》,并附注:“所有被斥为‘妄想’的预警,都曾是未被倾听的真相。”

上午九点,林骁来电,语气凝重:“航天系统内部开始反扑。一份名为《关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借科技话题渗透的紧急通报》在内网流传,点名批评‘某些自媒体利用已故人员遗物制造对立’。更麻烦的是,有媒体放出风声,说李玉梅当年精神就不稳定,笔记内容系‘臆想产物’。”

“他们怕了。”武?冷笑,“怕的不是笔记,是它背后那群敢质疑的人。立刻发布李延明的采访视频??就是他颤抖着说出‘我妹妹到死都没吃上一顿饱饭’的那一段。再把浙江大学校友档案调出来,证明李玉梅是当年系里唯一满分毕业的学生。”

“已经做了。”林骁说,“还有个意外收获:我们联系到她当年的导师,老教授今年九十六岁,住在杭州养老院。他看了笔记影印件,哭了半小时,说:‘玉梅是我最得意的学生,她走的前一天还来找我讨论热力学补偿模型……我说小心点,她说老师,科学不该低头。’”

武?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场较量早已超出纪录片范畴,它正在变成一场关于记忆主权的争夺战??是谁有权定义过去?是谁能决定哪些声音该被听见?

中午,他接到最高检复查组工作人员电话,约他在北京面谈赵德海案进展。他订了当晚航班。临行前,苏婉清送来一只牛皮纸袋。

“云南那边的新发现。”她说,“我们在陈秀兰娘家老宅地基下挖出一个铁盒,锈得厉害,打开后是十七封信的原件,还有半本烧焦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桃树开花了,可他没看见。我把花埋在门槛下,等他回来踩。’”

武?的手指抚过那行字,墨迹晕染,像是被泪水浸过无数次。他忽然明白,为什么赵德海几十年如一日坐在那道门槛上??他不是在等一个人归来,他是在替一个时代站岗,替所有被抹去的等待留下痕迹。

北京的会面在一间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进行。复查组共三人,领头的是位五十多岁的女检察官,姓周,眼神锐利却温和。她开门见山:“我们调阅了当年县革委会会议记录,发现赵德海举报粮仓漏雨后,曾有三名委员主张调查,但被一名副书记当场否决,理由是‘影响备战备荒大局’。而此人,正是后来贪腐案的主谋之父。”

“所以这不是误判,是利益合谋。”武?说。

“是。”周检察官点头,“更严重的是,我们发现当年类似案件在全国至少有四百七十三起,模式惊人一致:基层群众举报,上级以‘维护稳定’为由压制,最终举报人被定罪。这不是个别现象,是一种系统性沉默机制。”

她递给他一份内部简报:“我们准备启动‘沉案溯源计划’,联合民政、档案、信访等部门,建立历史冤错案数据库。你提供的材料,将是第一批入库样本。”

离开时,周检察官低声说:“你知道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吗?不是找证据,是找愿意作证的人。很多人活下来了,但心死了。他们说,‘说了又怎样?谁还记得?’”

武?望着她,一字一句回答:“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没死。”

回到昆明已是凌晨。他没回酒店,直接去了云龙县。山路漆黑,唯有手机照明。当他再次站在那间破屋前,赵德海仍坐在门槛上,嘴里喃喃:“我没错……我没错……”

武?蹲下,轻声说:“赵伯,今天有人为您正名了。您的案子,国家要重新查。”

老人缓缓转头,目光空洞,却又仿佛穿透了五十年光阴。他忽然抬起手,指向屋内。武?进去,在倒塌的土炕角落摸到一块松动的砖。掀开,下面是个小洞,藏着一枚生锈的钥匙和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纸上是用铅笔写的三个字:**给后来人**。

他展开,是一幅粗糙的地图,标着村后山坡的某个位置,旁边画了个粮仓形状,打了个红叉。背面写着:“第三根梁柱底下,有账本。我没偷,我藏的。”

武?的心跳加快。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案底证据,这是一个农民用疯癫做铠甲,守护了半个世纪的真相。

次日清晨,他联系当地警方与检察机关,联合前往指定地点挖掘。两小时后,工人们从腐土中挖出一个密封陶罐,罐内有三本手写账册,详细记录了1970至1972年间粮仓粮食出入、虚报冒领、以及向高层行贿的流水。笔迹经鉴定,与当年村支书完全一致。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短评:“正义或会迟到,但从不缺席。每一个坚持说‘我没错’的灵魂,都值得被时代正视。”

一周后,《无声者之声》首集上线。片头是武?站在戈壁滩上,风吹动他的衣角,身后是废弃的发射塔残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