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食骨記 > 铜镜骨 枣泥馍馍断情丝(第3页)

铜镜骨 枣泥馍馍断情丝(第3页)

他在老枣树下,找到了那片微微凸起的土。他蹲下来,用手轻轻拨开杂草,指尖触到了一块冰凉的东西——是那面黄铜铜镜。他小心地把铜镜挖出来,镜面已经蒙上了一层铜绿,却还能隐约映出人影。在铜镜旁边,他找到了那截发黑的软骨,早已和泥土融为一体。

陈墨从行囊里拿出骨鉴——那是他偶然得到的古物,青黑色的石面上,刻着细密的纹路。据说,只要将与往事相关的骨头放入其中,就能看见曾经发生的一切。他深吸一口气,将软骨轻轻放进骨鉴的凹槽里。

刚放进去,一股浓郁的枣香就飘了过来,甜得有些发腻。紧接着,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杂草消失了,腐朽的院墙变得完好,老枣树枝叶繁茂,灶台上冒着青烟——他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李家小院。

院子里,李大柱正坐在枣树下,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手里拿着一个枣泥馍馍,却没吃。他面前的地上,放着那面黄铜铜镜,镜面朝上,映出他苍老的脸。“秀莲,今天我又蒸了馍馍,你尝尝……”他对着铜镜,轻声说着,声音里满是悔恨。

突然,铜镜里的人影变了——不是李大柱,而是王秀莲。她穿着靛蓝布衣裳,手里捧着半块咬过的枣泥馍馍,脖颈处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顺着下巴往下流,滴在馍馍上,红得刺眼。

“大柱,我给货郎递的馍馍,你为何不相信我……”王秀莲的声音,从铜镜里飘出来,凄凉又哀怨,像是就在陈墨的耳边。

李大柱吓得猛地站起来,铜镜“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镜面朝上,映出他身后的土——那截软骨突然从土里浮了起来,悬在半空中,尖端指向他的脖颈,像是在控诉他的罪行。旁边桌上的枣泥馍馍,一颗颗滚到软骨旁,馍馍上未干的枣泥蹭在土上,像一道道暗红色的泪痕。

李大柱看着悬浮的软骨,双腿发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撑着地面不断磕头:“秀莲,我知道错了!我不该怀疑你,不该听张二嫂的胡话,你饶了我吧!”他的额头磕得红肿,渗出血丝,可那软骨依旧悬在半空,尖端始终对着他的脖颈,像是在等一个迟来的交代。

陈墨站在幻境边缘,只觉脖颈发紧,像是有无形的绳子勒着,呼吸都变得困难。他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脖子,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竟让他恍惚觉得,那断裂的软骨正抵在自己的喉间。鼻尖萦绕的枣香越来越浓,甜腻中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舌尖仿佛还残留着枣泥的甜,却又带着刺骨的苦——那是王秀莲的委屈,是李大柱的悔恨,是这段悲剧里说不尽的苦涩。

“大柱,你看这馍馍,凉了……”王秀莲的声音又响起来,这次更近了,像是贴在陈墨耳边。他抬头望去,只见铜镜里的王秀莲缓缓抬起手,将手中那半块沾血的馍馍递向李大柱,脖颈处的伤口还在渗血,染红了她的靛蓝衣襟,“我蒸了一辈子馍馍,只为你回家能吃口热的,可你连一句信任都不肯给我……”

李大柱抬起头,泪眼模糊地看着铜镜里的虚影,突然疯了似的爬过去,想要抓住那半块馍馍:“秀莲,我吃!我吃!你回来好不好?”可他的手穿过铜镜,什么都没抓住,只碰倒了滚到脚边的馍馍。馍馍掉在地上,发出“闷响”,枣泥溅开,像一滴滴凝固的血。

就在这时,悬浮的软骨突然动了,像一把锋利的刀,朝着李大柱的脖颈飞去。他没有躲,反而仰起头,闭上了眼睛:“秀莲,我来陪你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待你……”

陈墨眼睁睁看着软骨划过李大柱的脖颈,鲜血瞬间喷涌而出,染红了地上的馍馍,也染红了那面黄铜铜镜。李大柱倒在地上,眼睛还望着铜镜的方向,嘴角似乎带着一丝解脱的笑意。铜镜里的王秀莲虚影,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李大柱,缓缓地摇了摇头,然后一点点淡去,只留下那盘凉透的枣泥馍馍,静静地躺在满是鲜血的地上。

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消散,浓郁的枣香和血腥气渐渐褪去,陈墨猛地回过神,发现自己还蹲在李家荒废的院子里,骨鉴中的软骨已经变得冰凉,石面上的纹路仿佛还残留着幻境中的温度。他扶着老枣树站起来,腿还有些发软,额头上布满了冷汗,脖颈处的紧绷感虽已消失,可那种窒息的恐惧,却深深烙印在心底。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骨鉴,还有旁边那面蒙着铜绿的铜镜,心里像被灌满了铅。这段被岁月掩埋的悲剧,因为一块软骨、一面铜镜,重新展现在他眼前——王秀莲的温婉与绝望,李大柱的愚蠢与悔恨,张二嫂的刻薄与挑拨,还有那盘贯穿始终的枣泥馍馍,都像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第五章枣泥入魂,味载深情

陈墨带着骨鉴和铜镜,离开了李家小院。一路上,他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幻境中的场景,王秀莲递馍馍时的温柔,李大柱摔馍馍时的愤怒,还有最后两人阴阳相隔的凄凉,都让他心绪难平。他知道,自己必须把这个故事写进《味魂录》,不仅是为了记录这段被遗忘的往事,更是为了让世人记住,食物承载的不仅是滋味,还有人心深处的爱与信任,一旦失去,便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回到住处,陈墨将铜镜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又把软骨从骨鉴中取出,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他走到灶台前,决定亲手蒸一次枣泥馍馍,就像王秀莲当年那样。他从行囊里拿出从李家老枣树上摘的几颗红枣——那是他离开前,特意摘下的,枣子虽已有些干瘪,却还带着淡淡的枣香。

他按照从幻境中看到的步骤,开始制作枣泥馍馍。先将红枣洗净,放入锅中煮软,然后去核去皮,用勺子将枣肉压成泥,再加入少许红糖,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煮。熬枣泥的过程中,他不停地搅拌,看着枣肉渐渐变成琥珀色的泥状,甜香弥漫在房间里,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王秀莲坐在灶台前,认真熬制枣泥的模样。

熬好枣泥,他开始和面。温水一点点加入面粉中,双手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筋道。他将面团分成小块,擀成圆饼,包上满满的枣泥,再小心翼翼地捏紧,做成一个个圆圆的馍馍,放进蒸笼里。等待馍馍蒸熟的时间里,陈墨拿出《味魂录》,翻开崭新的一页,拿起笔,却迟迟没有落下。他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字,才能描绘出这段悲剧背后的沉重,才能表达出自己此刻复杂的心情。

“滋啦——”蒸笼里冒出的热气,打断了陈墨的思绪。他打开蒸笼,甜香扑面而来,一个个圆滚滚的枣泥馍馍,泛着淡淡的麦香,和幻境中王秀莲蒸的馍馍,几乎一模一样。他拿起一个馍馍,轻轻咬了一口,松软的面皮裹着香甜的枣泥,在口中散开,可他却尝不出丝毫的喜悦,只觉得心中满是苦涩。

他放下馍馍,重新拿起笔,在《味魂录》上缓缓书写。他从光绪六年的秋光写起,写李家小院飘出的枣香,写王秀莲揉面时的温柔,写李大柱归来时的期盼;再写到张二嫂的挑拨,写到李大柱的怀疑,写到王秀莲的绝望自尽;最后写到李大柱的悔恨,写到骨鉴中重现的悲剧,写到那盘凉透的枣泥馍馍。每一个字,他都写得格外认真,仿佛在与过去的王秀莲、李大柱对话,将他们的故事,轻轻镌刻在纸上。

“枣泥馍馍,本是人间烟火最平凡的甜,却因一场无端的猜忌,成了刺穿人心的利刃。王秀莲用生命证明清白,李大柱用余生偿还罪孽,可这一切,都换不回那个在灶台前,为爱人蒸馍馍的女子。”陈墨在书中写道,“食物的滋味,会随着时间淡去,可人心的温度,却能在岁月中留下痕迹。愿每一个品尝美食的人,都能记住,那份藏在食物背后的爱与信任,才是最珍贵的滋味。”

写完最后一个字,陈墨放下笔,看着《味魂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眼眶有些湿润。他将那几颗从李家老枣树上摘的红枣,放在《味魂录》的书页间,作为书签;又将王秀莲的软骨,和那面铜镜,一起埋在了住处院子里的一棵小枣树下——那是他特意种下的,就像李家的老枣树一样,来年秋天,也会结满红透的枣子。

他坐在院子里,看着小枣树,手里拿着一个刚蒸好的枣泥馍馍。风一吹,枣香飘来,恍惚间,他仿佛看到王秀莲和李大柱,在枣树下相视而笑,桌上摆着一盘热乎的枣泥馍馍,甜香满溢,再无悲伤。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陈墨都会蒸一次枣泥馍馍,放在小枣树下。他知道,这段故事,会随着枣香,永远留在《味魂录》里,留在岁月中,提醒着每一个人,要珍惜身边的人,要守住心中的信任,别让平凡的甜,变成一生的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