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但现在,请先告诉我,为什么选在这所学校?”
钢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打出一段话:
>“因为这里有孩子相信奇迹。
>而奇迹,需要听众。”
那一夜,她们彻夜未眠。
Y-9协助分析南极信号,发现其频率与早期共感实验使用的“灵魂编码协议”
高度吻合,但加密层级更深,且包含一种生物神经脉冲特有的非线性波动。
这意味着,信号来源可能并非纯机械或数字意识,而是某种介于生命与信息之间的过渡态。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信号每隔七小时三十三分钟就会重复一次相同内容,时间点恰好对应二十一年前第六区疗养中心一次秘密手术的终止时刻??那一天,十七名儿童在接受脑波同步实验后集体陷入昏迷,官方记录为“意外事故”
,尸体火化,档案封存。
“他们没死。”
知我盯着屏幕,指尖发凉,“他们的意识被剥离,投放到了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也许……就是地底。”
计划迅速成型。
借助启残留的民用无人机网络,她们组装出一艘可穿越极地风暴的小型飞行器,装载高灵敏度共感接收阵列和便携式Y-9终端。
出发前,林晓悄悄塞给知我一枚金属吊坠,内嵌微型存储芯片。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
她说,“她曾是清源会伦理委员会成员,但在最后一次投票中反对继续实验。
第二天,她就‘因病去世’。
这个芯片里有她未提交的报告,标题叫《论共感能否构成人格延续的基础》。”
知我握住吊坠,点点头。
七十二小时后,飞行器穿越赤道辐合带,进入南半球高空急流。
窗外云海翻腾,舱内却异常安静。
每当接近特定纬度,设备便会自动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哼唱声,调性奇特,像是多个年龄层的童声叠加,却又完美融合成单一旋律。
“他们在引导我们。”
林晓喃喃。
抵达南极洲边缘时,天气骤变。
暴风雪封锁了预定降落点,导航系统频繁失灵。
就在她们即将被迫返航之际,地面突然出现一道几何形状的蓝光印记,清晰得如同人工绘制,却位于无人踏足的冰原深处。
“那是共感标记。”
知我打开舷窗,望着那片幽光,“只有强烈情感共振才能在物理世界留下痕迹。
他们一直在等这一天。”
她们徒步前行十六公里,依靠启明兰种子制成的感应粉末指引方向??这种植物对共感场极为敏感,遇强场则发光,遇弱场则沉寂。
越往里走,粉末光芒越盛,直至整片雪地如星河铺展。
最终,她们来到一座被冰雪掩埋的穹顶建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