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那里留下便签,有人默默坐着流泪,还有人对着墙壁低声倾诉心事。
某天夜里,管理员巡查时发现,整面墙上的文字竟然自发排列成了一幅图案??一朵盛开的花,花瓣由千万个“记得”
组成。
墙角还留着一张纸条,字迹稚嫩:
>“老师,我爸爸三年前在边境任务中消失了。
大家都说他可能已经被遗忘了。
>但我每天晚上都会对他说话,告诉他学校的事,妈妈做的饭,还有我又学会了新的拳法。
>今天我的心火烧得特别亮,蓝色里带着金边。
>我想,他听见了。”
与此同时,全球镜影网络监测到一次奇异波动。
所有正在运行的公共显示屏在同一秒切换画面,显示一段无声影像:
星台之上,李沧的身影背对镜头,面向苍穹。
他抬起手,掌心向上,似在承接某种无形之物。
片刻后,他缓缓握拳,又松开。
一道光丝从他指尖飞出,划破长空,落向大地各处。
影像持续仅七秒,随即恢复正常。
无人能解释其来源,也无法复制信号路径。
但就在那天,世界各地共有一百二十三名长期昏迷的觉醒者苏醒。
他们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惊人一致:
“我梦见有人牵着我的手,说:该回家了。”
守忆者联盟紧急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将“梦境联动”
列为一级战略资源。
争论激烈,有人主张封锁信息,防止恐慌;有人呼吁全面开放研究,推动新一轮武道进化。
最后,是林婉站了出来。
她在全息台上放下一杯清茶,茶面平静如镜。
“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回应?”
众人沉默。
“我们一直在寻找李沧留下的答案。”
她轻声道,“可或许,他早就告诉我们了??答案不在系统里,不在数据中,而在每一次我们选择相信‘我记得’的时候。”
会议最终决定:不再追查信号源,也不设限任何相关研究。
取而代之的是一项名为“日常铭记”
的全民倡议??鼓励每个人每天做一件“值得被记得”
的小事:帮陌生人撑伞、陪老人散步、给失落的朋友一个拥抱……
三个月后,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心火平均亮度提升了1。6个百分点,抑郁类情绪引发的乱殊波动下降42%。
更不可思议的是,某些偏远村落出现了“自发性记忆共享”
现象??村民能在梦中互相看见彼此的过去,甚至共同经历未曾亲历的历史片段。
一位人类学家将其命名为:“共忆态社会雏形”
。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变化。
一支名为“净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