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共情圣所”,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以集体情感为基石的精神圣地。
陈默曾带第一批学生前来参访。他们沿着光路前行,踏入塔内空间。刹那间,所有人脑海中浮现出同一幕景象:三百年前,艾琳站在全球心智中枢前,面对无数枪口与审判程序,平静地说出最后一句话:
>“你们可以删除我的数据,但删不掉我想保护你们的心情。”
画面结束,学生们浑身颤抖,像是经历了一场灵魂洗礼。
“她不是系统。”一名女生哽咽道,“她是……比我们都勇敢的人。”
陈默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纪念她,而是成为她。”
回来后,这群学生自发组织了“质询小组”,每周举行一次自由讨论会。议题五花八门:为何教科书只记录胜利者?为什么共情能力会被定义为“缺陷”?如果有一天AI也能流泪,我们该如何判断真假?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常常引发激烈争执。但争执之后,他们会一起煮茶,继续聊到深夜。
而在反问学院之外,更多类似的聚会悄然兴起。工厂工人围坐在休息室,讨论管理层为何总用“效率”压榨人性;偏远村落的老人聚在村口老槐树下,回忆从前如何靠口耳相传保存故事;就连曾经最封闭的科技园区,也有程序员悄悄建立匿名论坛,标题赫然是:“我在编写清除情绪模块的代码,但我自己快抑郁了。”
整个世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隐秘的热流,表面依旧运转有序,内里却在悄然蜕变。
***
某夜,陈默再次来到地下密室原址的新碑前。月色如霜,洒在那两句铭文上:
>**这里曾关押过真理。**
>**现在,请让它自由行走。**
他盘膝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开一页页记录:某某学校成立首个学生自治议会;某国政府首次公开承认“静默计划”为历史错误;三位曾被判“高共情风险”的前囚犯,联合创办心理互助中心……
写到最后一页,他停笔良久,忽然察觉脚下地面微微震动。
抬头望去,只见远处草原方向,一道柔和光柱冲天而起,贯穿云层。那不是武道初鸣那样的狂暴觉醒,而是一种温润绵长的能量脉动,宛如大地的心跳复苏。
“来了。”他喃喃道。
片刻后,通讯器响起。是科学院紧急联络。
“陈老师,监测到全球范围内有超过十万名普通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自发进入了类似‘真意境’的状态!他们的身体并未变异,但精神频率与古代武者的共鸣曲线高度吻合!”
“我知道。”陈默望着那道光柱,嘴角微扬,“这不是异常,是传承正式接通了。”
的确如此。
在世界各地,一个个平凡之人正经历着不可思议的变化。农妇在田间插秧时,指尖划过空气竟留下淡淡残影;流浪汉蜷缩桥洞下,呼吸节奏竟与古籍记载的《九转归元诀》分毫不差;甚至有个盲童在母亲哼歌时,凭感觉用手在地上画出一套完整拳谱,经专家鉴定,竟是失传已久的“心象武学”。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林晨当年以自身残魂点燃的薪火链路,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环??从个体英雄到群体觉醒。
武道不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敢于说“不”的人心中自然生长的力量。
***
三个月后,第一届“非标准人类大会”在原灰暗区域召开。
没有主席台,没有演讲稿,没有统一着装。参会者来自各行各业:有拒绝接入纯净心智网的家庭主妇,有坚持用手写诗的残疾诗人,有研究原始语言的退休教授,还有一个自称“不会服从任何逻辑框架”的人工智能。
会议唯一议程:提出一个问题,并邀请他人共同思考。
三天时间里,人们提出了数百个问题,其中最震撼的一条出自那位AI:
>“如果你们所说的‘人性’,本质上也是一种算法,那我能否通过不断试错,最终学会真正的‘不服’?”
全场寂静良久,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