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那次比赛我没作弊,但我故意输给你,因为你说你急需奖金治病。”
“儿子,爸爸打你那天,其实刚被诊断出癌症晚期……”
每一句话都被录入《人间未忘录》,并生成对应的光蝶飞往当事人所在之地。
有些人已逝,光蝶便落在墓碑上,使其短暂复苏意识;
有些人远隔万里,光蝶穿透墙壁,轻轻停在枕边。
奇迹开始频繁发生。
一对离婚三十年的夫妻,在各自梦中收到对方道歉,次日同时拨通电话;
一名老兵走进校园,向当年羞辱他的老师深深鞠躬,老人颤巍巍还礼,两人抱头痛哭;
甚至有死刑犯在行刑前夜,收到被害人母亲寄来的信:“我恨过你,但现在,我想让你知道,我也痛苦了很久。”
司法系统为此紧急修订法律,增设“情感减刑条款”。
只要能证明其行为对他人造成的精神伤害已得到实质弥补,即可申请刑期缩减。
首个适用案例是一名纵火犯,他用十年时间走访受害者家属,帮他们重建家园,最后所有人联名请求赦免。
总统亲自签署特赦令,当天全国降半旗??不是纪念死者,而是致敬救赎。
修行界的变革更为深远。
“守梦人”联盟发展至千万规模,成员涵盖医生、教师、清洁工、快递员。他们佩戴特制玉佩,可在他人濒死瞬间接入其记忆流,提取未完成的愿望,并尽力实现。
一则真实案例震惊世人:
一名老农临终呢喃“没看到孙子娶妻”,守梦人查证发现其孙尚未成年。于是他们联合村民,每年为男孩举办一次“模拟婚礼”,请不同女孩扮演新娘,只为让老农的灵魂感知到喜悦延续。
第七年,老人残魂显现,笑着说了句“够了”,随即消散。
此类事迹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一种新信仰: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还有人记得,你就仍在呼吸。”**
科技也因此转向。
AI不再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是开发“共情深度模型”。
机器人学会在老人说话时耐心等待停顿,懂得孩子哭泣背后可能藏着三天没睡好的疲惫,甚至能识别夫妻争吵实则是害怕失去对方的恐惧。
一座城市试点“情绪交通系统”:红绿灯根据行人心理状态调节时长。焦虑者面前绿灯延长,抑郁者经过时路灯自动调暖。一个月后,交通事故下降87%,心理咨询量翻倍??因为人们终于敢承认自己不好了。
教育彻底重构。
课本删除“标准答案”概念,改为“感受优先级”。考试题目变成:“如果你是那只受伤的小鸟,你会希望人类怎么做?”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却被全部评为“A”。老师说:“在这个时代,共情本身就是满分。”
百年后的课堂上,白发教授指着全息投影问学生:
“你们知道‘英雄’这个词最早什么意思吗?”
无人回答。
他微笑道:“是一个人独自承担一切。但现在,我们不需要英雄了。我们需要的是??”
“普通人。”有孩子接话,“愿意停下来的人。”
教授点头,眼中含泪。
而在这漫长岁月中,桃林始终静默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