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震惊的是,在德国慕尼黑一所中学的历史课堂上,一名教师打开尘封多年的档案柜,发现一本日记,作者正是艾琳?科赫的学生之一。日记最后一页写着:
>“老师说,明天我们要打预防针。可我知道,那不是疫苗。那是让我们忘记的药。我不想忘记妈妈的笑容,所以我把这本日记藏进了地板夹层。如果有一天你读到它,请替我记住:我叫莉泽洛特,七岁,我喜欢钢琴曲《月光》。”
消息传开后,全球有超过十万名儿童提交了“记忆遗嘱”??他们用绘画、录音、视频等形式,记录下自己最害怕遗忘的事物,并指定在未来某个年龄或条件下自动公开。
苏娅看着数据流如星河般滚动,眼眶发热。
“我们错了。”她低声说,“我们一直以为记忆需要被拯救,其实真正需要被拯救的,是**表达记忆的勇气**。”
林昭站在她身旁,手中握着一块新出土的石板,上面刻着与崖壁诗句风格一致的文字:
>“言语非刀,却可剖心;
>沉默非盾,终成枷锁。
>敢言者生,敢听者仁。”
“这是在西伯利亚勘探队营地外发现的。”他说,“就在第十三椅旁边。显然,有人在回应你。”
苏娅伸手触碰石板,指尖传来温热,如同握手。
她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入资料室,翻找“自愿遗忘计划”的原始名单。在一份泛黄的附录中,她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苏黎,编号L-0729,接受认知重置程序,地点:瑞士阿尔卑斯山地下设施,日期:2003年9月15日。**
她的呼吸停滞。
妹妹并非失踪,而是被“静默协议”的延续机构带走,进行了记忆清除。而她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守门人,或许正是因为血脉中流淌着这段被抹去的历史。
“贝壳……”她喃喃道,“它不是离去,是带她去了安全的地方。”
林昭轻轻握住她的手腕:“现在你知道了。但她是否还记得你?是否愿意回来?”
苏娅闭上眼,脑海中浮现肯尼亚孩子画中的景象:妹妹站在果实顶端,吹响鸟哨。
“她记得。”她睁开眼,目光坚定,“否则她不会出现在那幅画里。画不是想象,是集体潜意识的投射。当千万人同时回忆,被封锁的灵魂也会感应到召唤。”
她转身走向观星台,再次取出蜡笔。这一次,她不再画门,而是画了一条路??蜿蜒曲折,穿越沙漠、海洋、战火与废墟,最终通向一棵巨树。
她将画作高举向天。
风起,画卷飘散成无数光点,随气流升腾,化作一场微型流星雨,洒向大地。
与此同时,太平洋深处的“忆舟号”发来紧急报告:海底城市的光脉频率剧烈波动,原本规律的循环被打断,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全新旋律??正是苏娅童年时,姐姐常哼给她听的摇篮曲。
“记忆之核在回应亲情。”埃利分析道,“它识别出了生物情感波的独特频谱。苏黎……可能就在附近。”
苏娅心跳加速:“定位信号来源!”
“正在计算……初步锁定位置:印度洋查戈斯群岛以南,海底海沟区域。坐标异常,空间曲率偏离正常值17。3%,疑似存在‘叙事褶皱’??即时间与记忆重叠的裂缝。”
林昭神色凝重:“那是传说中的‘回音渊’,据说坠落其中的记忆永远不会消散,只会不断重复。许多失踪的守门人都被认为被困在那里。”
“那我就去把她带回来。”苏娅毫不犹豫。
“你会面临风险。那里的现实结构不稳定,可能让你看到最不愿面对的记忆,甚至被永久困在某个时间切片中。”
“如果连亲人都不敢去找,还有什么资格谈‘共担’?”她微笑,“况且,我已经不怕听见了。我只怕再也听不见她的声音。”
三日后,改装版深海探测艇“聆音者号”从毛里求斯秘密启航。艇身涂覆吸波材料,搭载最新一代共鸣棱镜阵列,能抵御“回音渊”的精神干扰场。林昭亲自担任导航,埃利则将意识接入主控系统,实时监控苏娅的脑波状态。
下潜至八千米时,外部摄像机捕捉到奇异景象:成群发光水母排列成文字,游动间拼出德文句子:
>“对不起,莉泽洛特。”
继续下行,岩壁上浮现出层层叠叠的人脸轮廓,闭目沉睡,嘴唇微动,仿佛在无声诉说。声呐显示,这些影像并非实体雕刻,而是由海水中的微粒自发聚集形成,受某种未知能量场驱动。
“是集体记忆的具象化。”埃利警告,“它们会尝试与你对话。不要回应,否则你会被拖入它们的叙事漩涡。”
苏娅戴上隔音头盔,却仍听见耳畔响起稚嫩女声:“姐姐,你来找我了吗?”
她咬紧牙关,不答。
终于,探测艇抵达海沟底部。前方出现一座水晶状建筑,外形酷似倒置的钟楼,表面流动着彩虹色光泽。大门紧闭,门楣上镌刻一行小字:
>“唯有带着伤痛而来者,方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