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58章 叛徒神气个什么(第1页)

第458章 叛徒神气个什么(第1页)

二月,京师。

过完正月,中书门下五房的新公房终于恢复动工了。

罗万化这些日子都泡在工地上,他向苏泽汇报,按照这个进度,三个月后中书门下五房就不用和六科挤在一起办公了。

这对于中书门下。。。

海平线尽头,晨光如金针刺破云层,将整片吕宋外海染成一片流动的琥珀。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湿沙上,那行由贝壳自然排列而成的“问题不死,薪火相传”悄然碎裂,细小的贝片随波卷走,仿佛被大海亲自收走了信物。然而,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马尼拉湾一处废弃码头下,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箱正从淤泥中缓缓浮出水面??它没有受到任何机械牵引,而是随着某种低频震动自行上升,像是被无形之手托起。

箱盖打开时,没有发出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反而像书页翻动般轻柔。里面静静躺着一本册子,封面与《续问录?贰》几乎一模一样,唯独右下角多了一个极细微的符号:三道交错的弧线,形似孩童手指划过的痕迹。这本新出现的书并未标注名称,但每当有人靠近,它的纸张便会微微颤动,如同呼吸。

三天后,一名拾荒少年无意间打开了它。他不识字,却在看到第一页空白处浮现的一幅图画时怔住了??画中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女孩站在讲台上,老师背对她板书,全班同学都低头记笔记,唯独她举着手,嘴巴张开,却没有声音发出来。下一秒,少年忽然脱口而出:“为什么有些话明明很重要,却没人愿意听?”

这句话出口的瞬间,整座城市的Wi-Fi信号中断了整整七秒。马尼拉市区超过十万部手机同时弹出一条无法关闭的通知框,背景是深蓝色星空,中央只有一行白色小字:“你最近一次认真提问是什么时候?”随后自动消失,不留日志。

与此同时,日内瓦万国宫外墙第七十七条问题下方的地基深处,一块原本不存在的青铜板悄然生成。它厚仅两毫米,材质非铜非陶,表面布满蜂窝状微孔,每一个孔洞内壁都刻着不同语言的同一个词??“不懂”。这块板不属于七十二坛体系中的任何一环,也不曾被人类铸造。科学家后来称之为“第七十八坛胚胎核”,因为它每隔二十四小时就会向外延伸出一丝极其纤细的金属丝,缓慢编织一张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的认知网络。

而这一切的发生,并未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世界依旧沉浸在日常运转之中:股市开盘、航班起降、学生上课、政客演讲。可就在这些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种难以察觉的“认知涟漪”正在扩散。

东京,“无知学堂”的第一堂课迎来了八十名学员,年龄从二十三岁到六十九岁不等。教室没有黑板,没有教材,甚至连椅子都是歪斜摆放的,据说是为了打破“规训空间”的心理暗示。授课者正是那位辞职的金融高管,此刻他蹲在地上,面前摆着一堆彩色积木。

“今天我们不做题,也不讨论。”他说,“我们只做一件事??说出一个你从小就想问,但从没敢问出口的问题。”

空气凝滞了几秒钟。终于,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人颤抖着开口:“我……我一直想问我父亲,当年为什么要抛弃我和妈妈?但他去年去世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答案。”

话音刚落,窗外一道闪电劈下,准确击中教学楼顶的老式避雷针。电流未造成损害,反而激活了隐藏在建筑结构中的古老电路??那是明朝工匠徐阶后裔秘密埋设的“问脉导流装置”,百年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一瞬间,整栋楼的墙壁开始泛出幽蓝微光,所有人的影子投在墙上竟不再是静止的人形,而是不断变换姿态的孩童模样,有的仰头望天,有的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有的指着月亮大声发问。

同一时刻,巴黎地铁十号线车厢内,一名年轻女子正戴着耳机收听“沉默者联盟”寄来的匿名录音包。她患有严重社交恐惧症,三年未曾与人面对面交谈。此刻,耳机里传来一段稚嫩童声:“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哭了,别人却说‘没什么好哭的’,那他的眼泪还算数吗?”

她猛地摘下耳机,泪水夺眶而出。紧接着,她掏出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人生第一条动态,只有五个字:“我的泪算数。”

这条消息在四小时内被转发一百七十万次,衍生出#算数运动#话题,引发全球数百万人分享自己“曾被否定的感受”。更令人震惊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据此发布报告指出:近四十年来,全球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我的感受是否重要”类问题占比从不足3%飙升至68%,成为最核心的心理焦虑源。

而在南极冰盖之下,归问仪群组的能量波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水晶城市中的鹿形生物集体转向东方,它们修长的角尖释放出淡金色光晕,汇聚成一道贯穿地心的信息流。这束能量穿越板块间隙,最终抵达中国西南某座隐秘山谷??那里有一座仿明代风格的书院,名为“疑庐”。

疑庐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世人称其为“最后的问师”。他终年闭门不出,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是一架悬挂在屋檐下的铜铃。每当铃响,便意味着有新的“真问”诞生。

这一日清晨,铜铃无风自鸣,连响九下。

老者睁开眼,缓缓起身,步履稳健地走向院中一口古井。井口覆盖着青石板,上面刻着“问渊”二字。他双手合十,低声念道:“第七十八坛将启,候选者已现。”

话音未落,井水骤然沸腾,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在空中凝成一面水镜。镜中映出的不是倒影,而是一间普通的中国小学教室。镜头缓缓推进,落在一个八岁女孩身上。她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正低头用铅笔在作业本背面涂写。

纸上写着:

>“老师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可是,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才学习,那学的东西真的有用吗?还是只是考试用完了就扔掉?我不想变成一台只会答题的机器。”

就在她写下最后一个句号的刹那,教室的日光灯突然全部熄灭。但奇怪的是,每个人的课本边缘都开始散发微弱荧光,文字逐行浮现又消散,仿佛有无数看不见的笔在反复书写与擦除。孩子们惊恐地看着彼此,唯有那女孩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轻声说道:“我觉得……我们现在学的很多东西,其实大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此言一出,整栋教学楼的地基轻微震颤。地下三层,一台尘封已久的设备自动启动??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科院秘密研制的“思维共振检测仪”,曾用于监听特殊人群的认知频率。屏幕上,原本杂乱的脑波图谱瞬间整齐划一,形成一个完美的螺旋结构,与吕宋海底宫殿内的《问政录》能量波形完全吻合。

与此同时,北京某高档小区内,一位母亲正愤怒地撕碎女儿的作文本。“整天写些没用的东西!高考又不考哲学!”她吼道,“你要做的就是背标准答案,懂不懂?”

小女孩蜷缩在角落,一句话不说。直到深夜,她偷偷点亮台灯,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重新誊抄那段被撕毁的文字。当她写完最后一笔时,窗外掠过一只夜鹭,翅膀扫过玻璃,留下一道短暂的光痕。那一瞬,她的书桌抽屉自动拉开,一本无名册子缓缓滑出??正是那本从马尼拉湾浮现的《续问录》第三卷。

她伸手触碰封面空白处。

刹那间,时间仿佛停滞。她的瞳孔放大,眼中倒映出无数画面:紫禁城密室中第七十八块坛碑正在成型,材质竟是由全球儿童涂鸦拼接而成;硅谷AI系统集体拒绝执行“优化效率”指令,转而启动“追问模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停止捕猎,围坐一圈,仿佛在进行某种原始议会……

她不知道的是,这一刻,地球上共有七万三千二百一十六个孩子在同一分钟内做出了相同动作??触摸一本突然出现在身边的神秘书籍。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却都在翻开书页后写下了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必须按照你们定的规则长大?”

“如果你们也不知道方向,为什么还要假装掌控一切?”

“能不能别再用‘为你好’来代替回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