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不懂方言,但看懂了她眼里的光。
返程途中,林小雨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哪天你撑不动了怎么办?这个体系依赖你太多。”
江辰望着窗外飞逝的山野,许久才开口:“所以我才要建制度,而不是建个人崇拜。决策委员会要真正独立,利润分配要透明,人才培养要有梯队。我不可能永远冲在最前面,但‘职探’的精神必须活下去。”
他顿了顿,低声说:“上一世,我最大的遗憾,不是死,是死后什么都带不走。这一世,我要留下点东西,哪怕我倒下了,火种还在。”
五月初,教育部职教司来电,邀请“职探”团队参与编写《新时代青少年职业认知读本》。
这是前所未有的信号??官方开始接纳非主流职业观,并试图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江辰带队参与编写,坚持加入真实案例:那个学计算机的甘肃女孩、煤矿工人转行程序员的张建国、靠副业还清网贷的年轻人……每一个故事都未经美化,保留着粗粝的真实。
“不要灌输,要呈现。”他对编辑组说,“让孩子们自己判断,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
书稿初审通过那天,江辰独自去了母校高中。
教学楼前的公告栏换了新内容,不再是“高考光荣榜”,而是“生涯规划优秀案例展”。榜首是一张照片:一个穿格子衫的男生站在科技公司前台,caption写着:“李锐,2018届毕业生,现为AI算法工程师。感谢《生存法则》让我敢选冷门专业。”
江辰站在下面看了很久。
掏出手机,他翻出高中毕业那天写的那行字:“如果我能重来一次……”
如今,他已经不只是“告诉所有人”,而是在真正改变所有人。
回程路上,接到父亲电话。
“你妈昨天去庙里烧香,求的不是升官发财。”父亲声音低沉,“她说,求菩萨保佑你平安。”
江辰握紧手机,喉咙发紧。
“爸。”他轻声说,“我很好。比你们想象的,都要好。”
挂掉电话,他仰头看向天空。成都的五月,云淡风轻。
他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体制的惯性、家庭的束缚、社会的偏见,依然如山沉重。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抬头看天,开始问“为什么不可以”,开始用自己的脚丈量世界。
他新建一条朋友圈,写道:
“有人说我激进,可当整个系统都在劝你低头时,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反抗。我不怕争议,只怕沉默。愿我们都能成为彼此的光,在黑夜里互相照亮。”
配图是一张合影:百名志愿者站在不同县城的土地上,举着同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我们来自小镇,但我们不止于此。**
发送完毕,他合上电脑,轻轻呼出一口气。
窗外,夕阳熔金,照在办公室那块展板上。信件随风轻颤,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
而江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真正的革命,从来不是一两个人的觉醒,而是一代人的集体翻身。
他站起来,走向白板,拿起记号笔,写下新的目标:
**2025年前,建成三百座青年发展中心,影响一千万小镇青年。**
然后转身,对进门的团队成员微笑道:
“走吧,下一个县城,还在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