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雪止,连心跳都仿佛慢了下来。
片刻后,第一声孩童的抽泣打破了沉默。
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数十个孩子齐齐站起,围到窗前,望着桃林中的三道身影,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张开双臂想要拥抱那遥不可及的光。
老塾师拄杖上前,深深一拜。
“弟子不知诸位尊名,但今日得见圣容,愿以余生传此故事,不敢忘也。”
林昭闻言哈哈大笑,举壶遥敬:“不必拜师,只需记住??酒要热,茶要新,歌要大声唱!”
顾元清则看向那截埋于桃根旁的断因残刃,轻声道:“剑不在锋利,而在持剑之人是否记得为何而战。”
南云溪最后望了一眼北方星空,低声说:“归处不需要守门人,只需要记得它的人。只要还有人相信,门就不会消失。”
三道身影终于完全消散,化作漫天光尘,融入桃林土壤。那株最初的桃枝轻轻摇曳,一片叶子飘落,正好盖在断因残刃之上,瞬间生根发芽,长出一簇新枝,花开满树,粉白之中透出金芒,与十年前那一枝如出一辙。
翌日清晨,村民们发现桃园中央多了一口石井。
井沿由九块黑石砌成,刻满符文,井水清澈见底,却不映人脸,唯见星空倒影。有人俯身饮水,竟觉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有少年挥剑斩魔,有老者独坐奏琴,有白衣男子立于风雪中微笑告别……饮者无不泪流满面,恍如亲历前世。
更有几个病重垂危之人喝了此水,竟奇迹般康复,醒来后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梦见他们了。”
自此之后,每年冬至,无论风雨霜雪,必有异象降临同心谷。或见星坠如雨,或闻琴歌彻夜,或觉故人入梦。修行者纷至沓来,试图破解符阵奥秘,探寻通往归处之路,却皆无功而返。唯有真心怀缅、诚心祭拜者,方能在子时见到那三道光影重现,甚至能听见他们交谈。
有人说,这是仙迹。
也有人说,这是执念。
但老人们只笑着摇头:“你们不懂。这不是神通,也不是法术,这是‘记得’的力量。”
许多年过去,曾经的小童长大成人,成了新的塾师。他在课堂上讲述这段传说时,总会额外添一句:“如果你真心想念一个人,不妨在冬至夜里,对着桃林喊一声他的名字。也许,他会回来喝一口你倒的酒。”
有一年,一位远方游子返乡,母亲早逝多年,他从未见过她的模样。听闻此事,便在冬至夜独自来到桃林,摆上一杯温茶,轻声道:“娘,我想您了。”
话音刚落,茶面微漾。
一阵风吹过,桃花纷飞,一片花瓣落在他肩头,温暖如抚。
他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归来”。
又有一年,一名年轻修士为求大道,割舍亲情,断情绝欲。他不信鬼神,更不屑民间传说,只为探查归处真相而来。他在桃林布阵七日,耗尽灵力,终引动符阵反噬,意识濒临溃散。就在即将魂飞魄散之际,耳边忽响起一声轻笑:
“傻小子,大道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在你忘了回头看看的地方。”
他猛然惊醒,发现自己躺在桃树下,身边坐着一位白发老人,正递给他一碗热汤。
“喝了吧,暖暖身子。”老人说。
他接过碗,抬头想问对方是谁,却发现老人面容模糊不清,唯有眼中星光闪烁。
待他饮尽汤水,再抬头时,老人已不见踪影,唯有一行字浮现在雪地上:
**“你母亲今晨为你煮了粥,放在灶台上,凉了。”**
他连夜赶路回家,推开家门时,果然看见冷掉的粥还在锅里。母亲蜷缩在床边打盹,眼角挂着泪痕。
他扑通跪下,嚎啕大哭。
从此弃道还俗,侍母终老。
后来他常对人说:“那天我才明白,所谓成仙,不过是让所爱之人安心活着。”
时光流转,山河变迁,王朝更迭,唯有同心谷始终安宁。